編者按
從2005年底到2007年初,作者譚國武在朝陽日報社工作期間,懷著對家鄉(xiāng)文化的摯愛,漢書掛角,背起行囊,開啟了行走和撫摸遼西山川的腳步,并撰寫了《努魯兒虎行》系列文章。
依地理形勢而言,努魯兒虎山就像燕山山脈和大興安嶺山脈之間的一個大大的繩結(jié),把各種朝向的諸多山脈扭結(jié)在一起,同時,依傍這個巨大的“中華結(jié)”,誕生了三條大河,即向東的大凌河,向北的遼河(老哈河)和向南的灤河(青龍河)。由此,把中原與北方、東北、東北亞地區(qū)諸少數(shù)民族及其文化緊緊地聯(lián)系起來。
《努魯兒虎行》從2006年1月在《朝陽日報》發(fā)表第一篇《努魯兒虎——我們的父親山》,到2007年3月發(fā)表第三十七篇《黃花灘建州古城》,其間,凌源市、喀左縣、朝陽縣地界基本走完,建平縣、朝陽市區(qū)也完成大部分采訪任務,后因作者工作調(diào)動而擱筆。
現(xiàn)在本網(wǎng)發(fā)表《努魯兒虎行》系列文章,以便讓更多網(wǎng)友了解朝陽,認識朝陽,從而提升朝陽知名度和美譽度,樹立朝陽良好形象。
《努魯兒虎行》系列之十五
最早的“媧皇故里”
文圖/譚國武(遼寧朝陽)
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曾經(jīng)提出:牛河梁女神廟里的塑像可以稱為“神”。但它是按照真人塑造的,是有名有姓的具體人物。所以,她是紅山人的“女祖”,也是中華民族的“共祖”。
那么,這個有名有姓的中華民族的“共祖”是哪一位呢?蘇老先生于此雖未明言,但考察中國神話,能稱得上中華民族“共祖”的,也只有女媧了。
關(guān)于女媧,人們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。她是中華民族進入祖先崇拜時期以來最早的“神人”。是“三皇”之一。她的“神格”主要體現(xiàn)在以下幾個方面:一、確定天圓地方的宇宙模式和秩序。用《淮南子·覽冥訓》上的話說,在“四極廢,九州裂,天不兼覆,地不周載”的情況下,女媧挺身而出。于是,“蒼天補,四極正;淫水涸,冀州平;狡蟲死,顓民生;背方州,抱圓天。”二、是創(chuàng)造人類的偉大母親。“俗說天地開辟,未有人民,女媧摶黃土作人,劇務力不暇供,乃引繩于泥中,舉以為人。”三、是掌管婚姻與生育之神。即傳統(tǒng)的高禖或郊禖。四、是掌管音樂之神。“女媧作笙簧。”隨著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(fā)掘,一些學者進一步指出:牛河梁女神應是開天辟地之神,與“女媧,陰帝”的身份是吻合的。
在牛河梁遺址考古工作站展室里,放著一尊復制的女神頭像,她面部為鮮紅色,顴骨突起,圓額頭,鼻梁低而短,下頦尖而圓,是典型的蒙古利亞人種。女神的眼珠用兩個晶瑩碧綠的圓玉片鑲嵌而成,顯得雙目炯炯。和女神頭像同時出土的還有6個大小不同的殘體泥塑女性裸體群像,有因年齡差異而發(fā)育不同的乳房,有圓潤的肩膀,還有完整的手臂,最小的泥塑與真人大體相近,主室中心出土的大鼻、大耳竟等于真人的3倍。
在女神廟南部轉(zhuǎn)山子的山岡頂端,有一座小土山,經(jīng)初步發(fā)掘證實,這座土山竟全部是用人工夯筑起來的。圍繞土山周圍的山頭上還發(fā)現(xiàn)了30多座積石冢群址,整個積石冢群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布局是一樣的。故考古專家將其稱為中國的“金字塔”。從“金字塔”頂上向四周望去,女神廟遺址與“金字塔”在一條南北線上,而東西兩側(cè)的積石冢群址與“金字塔”等距離地排列在一條線上,這種冢廟壇的形制開了中國傳統(tǒng)之先河。“天圓地方”的建筑布局正與女媧“背方州,抱圓天”相符。
當初發(fā)現(xiàn)這座“金字塔”時,山上到處散落著帶有紅山文化特征的“之”字紋彩陶片以及冶銅坩鍋片。而“金字塔”頂部的煉銅遺址有1500多個煉紅銅的坩鍋,每一坩鍋約1尺多高,鍋口直徑有30厘米,像現(xiàn)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。如今,為了保護這個煉銅遺址,考古工作者已將這些冶銅坩鍋全部用土封上了。考古專家還對圍繞這座“金字塔”周圍的積石冢群進行了部分發(fā)掘,其中一座墓里出土了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,身高1.8米左右。他的頭上橫置有玉箍,左右肩和手腳等處皆佩置玉環(huán),腰的下部則是一個玲瓏剔透的大豬首玉飾,豬的兩只大耳特別夸張。死者的胸部佩置一碧綠色玉龜。奇怪的是,這個龜無頭無尾無足,渾然一體。
那么,這座“金字塔”式建筑物上的坩鍋到底是干什么用的?這個無頭無尾無足龜?shù)降滓馕吨裁??于此,?lián)想到古籍記載中女媧補天時“煉五色石以補蒼天,斷鰲足以立四極”的神話,這轉(zhuǎn)山子正是女媧煉“五色石”之處,這個無頭無尾無足龜不也與神話傳說相契合嗎?
在古籍記載中,女媧的另一個大功勞就是“摶黃土作人”。而牛梁河女神廟出土的彩塑女神像塑泥為黃土質(zhì),上臂塑件空腔內(nèi)帶有肢骨,因遭火焚多成灰渣,有可能是人骨。這一發(fā)現(xiàn),與古籍記載有驚人的相似。聯(lián)系中亞曾有在人頭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,這大概就是后人所說的“生于泥土,還于泥土”的緣由吧!
在中國神話傳說里,女媧是婚姻制度的創(chuàng)造者,被認作是男女間最早的媒人?!堵肥?middot;后紀二》記載:“以其(女媧)載媒,是以后世有國,是祀為皋媒之神。”古書還記載,每年仲春之月,神廟盛會,青年男女從四面八方到神廟前會合,踏歌起舞,尋求配偶,以感謝女媧給人類帶來生殖發(fā)展的能力。有的專家據(jù)此推測,遼河流域牛河梁女神廟、“金字塔”可能就是當時的原始古國對女媧的一種回憶、崇拜。
女媧是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笙簧的人,“笙,生也,象物貫地而生,以匏(葫蘆)為之,其中空而受簧也。”可見,女媧與人類的繁衍滋生密不可分。
目前,關(guān)于女媧地望的爭議很多。甘肅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東及陜南平利、驪山等地也有女媧氏的遺跡和傳說。應該說,作為中華民族的共祖,女媧這一稱謂,更多的是承載文化,并為現(xiàn)實生活服務的符號。其反映和傳達的是中華民族勇于擔當、敢于創(chuàng)造、無私奉獻的精神內(nèi)核。如果說,中國有無數(shù)個女媧的話,那么,牛河梁女神就應該是第一個。女媧在紅山文化中的產(chǎn)生和發(fā)展也經(jīng)歷了二三千年的漫長過程。在距今八千年的屬興隆洼文化的赤峰市林西縣白音廠汗遺址發(fā)現(xiàn)的石雕女性人像,被考古界確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女神雕像。這時,女媧還是一位與氏族成員共同生活的“老祖母”,還僅存留在某個氏族的記憶中。后來,她才一步步走上牛河梁,走上了中華民族共祖的神壇。
(此文發(fā)表于2006年8月5日《朝陽日報》)
小鏈接譚國武,遼寧省朝陽師范高等??茖W校退休教師,朝陽市國學研究院執(zhí)行院長,北京師范大學訪問學者。愛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,在《朝陽日報》、《遼寧日報》、《滿族研究》、《理論界》、香港《大公報》等各類報刊發(fā)表相關(guān)文章20多萬字。曾參與《遼寧文化通史》的纂寫工作,在《朝陽日報》社工作期間,采寫《努魯兒虎行》系列文章近40篇。
[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]